了,自己收在腰包里捂得紧紧的。
渐渐的,余家从山边破旧的祖屋搬出来,在距离海近的村东头盖起五间泥瓦房,近两年又把破渔船换成新的。因着余海的能干,余家从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一跃成为了颇有些富余的中上人家。
张氏掌着家里的银钱,谁都别想从她手里抠出一个铜板来。就连家里的菜钱,也是算了又算,每天粗粮饼子豆粥就咸菜,要不就是自家菜园里种的菜,用水煮一煮,连油都不舍得放。除了过年,家里见不到一丝荤腥。
就连村里劳力最少,最贫困的人家,都比他家吃得好穿得暖。村里谁不知道余家的老太太,是耗子钻油壶——有进无出的主儿。
大媳妇李氏娘家离得近,家境又不错,又是张氏几乎把所有家底都掏出来做聘礼,给大儿子求来的。李氏隔三差五地带着孩子回娘家打牙祭,回来的时候总是大包小包的,偷偷摸摸往自己房里拎。张氏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因此,母子俩都吃成了一个体型——球形,哪像二房的媳妇和孩子们面黄肌瘦的模样?
柳氏是余海自己相中,求了他爹请人说的媒。那时候,镇上杂货铺老板又肥又丑还一脸麻子的女儿,看中了高大俊朗又能干的余海,已经请人来给张氏透话说不要聘礼,还陪嫁三十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