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亲国戚,玉碟外戚名册里排榜首,不但如此,谢僚所出的门生也桃李满天下。
俗话说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谢家这些年有过昌盛,也有过凋零。
到了光熙年间,本以为谢家会渐渐泯然与众人,没想到谢家又出了个谢槐玉,十三岁入仕,不过半年光景一路披荆斩棘成了长安城通判,时年二十有二,一度功高震主,位极人臣,坐到了大邺相国的位置。
自古以来位居相国的都有过人之处,茶馆的说书先生提起当朝这位年纪轻轻身居高位的权相,往往都会以光熙二十三年和契丹的那场战事做开头。
本被任为骠骑大将军的郑侯爷途经甘州时因年迈的缘故旧疾复发,谢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契丹将士腹背受敌,所行之处横尸遍野,直取敌军降领首级,可谓是用兵如神。
光熙帝初登基时,世人都说谢清嵘是谢家最后一棵苍天大树,只可惜已过了花甲之年,虽然眉须鬓白,却受万人尊仰,连光熙帝都亲批过一块“文人风骨”的匾额赏赐。
谢清嵘膝下无子,谢槐玉被老爷子千挑万选从旁系子孙中过继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彼时谢槐玉作为谢清嵘的得意门生,一首劝君阙名声鹊起,朝堂上为参议旱灾一事分庭抗礼,从此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