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时就有些吃力,如果不是皇甫嵩这个神队友,他能不能完成任务都不好说。后来董卓作乱,他拥兵洛阳,名节当然不亏,可是战绩就有些惨不忍睹,几次被牛辅、董越击败,一则逃荆州,再则逃中牟,直到孙坚率部来援,击退牛辅、董越,才算在洛阳站稳脚跟。
他不是将门出身,用兵是自学成才,天赋有一些,但算不上优秀。他的成名既与东汉末叛乱四起的形势有关,又与清议风潮有关。他不是读书人,但他是孝子,加上山东人难得出几个能打的,几个因素一结合,他就脱颍而出了。
论战功,他既比不上之前的滕抚、臧旻,也比不上比他年轻的孙坚。但是他有名啊,符合这个时代的舆论标准,所以他是三公之首的太尉,孙坚只能做他的手下。
对付这样的老人家,硬顶是不行的,只能让事实说话,让他自己明白。好在他也不是完全不讲理的人,不至于为了面子死扛。真要是那样的话,孙策就不跟他玩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一次检阅,不仅打消了朱儁急于勤王的念头,也让其他诸将见识到了孙策这个后起之辈的手段。孙坚在洛阳的时候,他们对孙坚就很羡慕,甚至有些嫉妒,但那毕竟是同龄人,情有可原。现在被孙坚的儿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