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时间内从襄阳运来食材,关键就是新造的轮船。以轮击水速度快已经是公认,但究竟采用哪种结构,眼下还没有定论,几个方案看起来各有优势,难分伯仲。无奈之下,黄月英只能选择最粗暴的办法,挑选几个最有优势的方案试制几艘,看实际运行的情况而定。
试制船需要资金。黄月英就找到了蔡瑁。蔡瑁有大量的货物来往,对船的依赖很重,他手里控制着大大小小几百条船,听说黄月英要试验新方案,便爽快的同意了,提供了二十条中小船只供黄月英改装试验,费用全部由他承担,要求就是一旦技术方案选定,他有购买或改装的优先权。
这二十条船改装完毕后,不是在玄武湖里跑两圈这么简单,而是来往于襄阳和建业之间,每一次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两个月,来回几千里,各种环境都要经历,最大限度的考验着新方案的可靠性。这种长距离、高强度的试航很快体现了优势,有些方案看起来很好,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有的方案在逆流时有优势,顺流时优势却不明显。有的方案适合深水,有的方案适合浅水,不一而足。
其中由秦罗设计的一个方案优势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不错的表现,是最佳方案的有力争夺者。但其他方案也有出色的,比如吴郡木学堂祭酒顾修设计的方案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