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甚至可能有自己独立的封国,如何与群臣相处是他现在最需要学习的能力,在孙策身边观摩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孙策站在殿中,面带微笑,看着小步急趋而入的刘先、周不疑。
他对刘先的兴趣不怎么浓。有文才,有口才,是个做尚书的合格人选,将来资历够了,升做尚书令也没什么问题。但他的成就也就这样了,实际政务能力的欠缺,让他凭政绩做到二千石,甚至拜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他观望得太久,来得太迟,机会已经错过了。
周不疑则不然,他还年轻,十岁到二十岁,正是好时候,他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跟上吴国的腾飞。
孙策和刘先聊了几句,问了一路的辛苦,感谢刘先对孙翊的帮助,又问他的志向,邀请他入朝。刘先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吴国朝堂上人才济济,不可能一步登天,占据高位,便谦虚了几句,将功劳推给诸葛亮等人,又自责不识时务,未能及时投效,不死已经是幸运,愿戴罪立功云云。
孙策聘刘先为尚书郎,留在身边,近距离观察。
话题随即转到了周不疑身上。这时,孙策蹲了下来,与周不疑面对面。
孙策与刘先说话时,周不疑低着头,神态恭谨,却一直凝神倾听孙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