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借由日历牌、随时出现的病历、阿京的外在表现……在镜头中展现出来,让观众自行领悟的。
不直接点明剧情,而是用镜头展现片段,让观众自行领悟。
这种表达方式成熟而有逼格,不像商业电影的表达手法,反倒在文艺片里非常流行。但凡有点能力的文艺片导演,都会这么表达。
举个例子来讲,许多大导的电影里,会出现这样的镜头衔接:
第一幕,角色面临一个选择,是开车去上班,还是坐公交车。镜头会展现一些细节,(比如他拿出公交卡又放下,打开手机路况),但绝不直接点明他做了哪个选择。
到了第二幕,他直奔地下停车场,观众们才知道:他选择开车去上班。
《倒计时》整个戏,都采用这种衔接、这种表达。
虽然失去商业片应有的直白简明,但和它本身的段落式结构很搭,细细读来别有韵味。
继续说回剧情。
在幻想中实现愿望,让阿京心情变好,病情有了起色。这时他突发奇想:别人能不能也用这种方式治病呢?
于是,他开始心理学书籍,自学催眠、心理暗示……最后,总结出了一套“幻想疗法”。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催眠的方式,让病人幻想实现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