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有2到3次以上被发徭役。
因此,宋朝民间便出现了高利贷。百姓没有办法,活不下去,只能借高利贷饮鸩止渴。最后若是丰年则能还上,若是贫年,那么土地就只有赎出去,最后的结果便是土地兼并。
所以当时王安石就想了一个办法——官方借贷,百姓没有收粮的时候官府给你钱,你收了粮食后还给官府就好,看似是个好办法,但是后来被人利用了。
且宋朝士大夫有一个特点,他们讲究气节,有些走极端,非黑即白。
所以他们言事,好高骛远,言人,极为诛心。尤其在金元压迫的南宋,这种风气更为夸张,行事只论是非,不言利害。
譬如说,你说我那时候有好几个海港,我当皇帝的官方出口一些货物换点小钱钱补贴家用对吧?不行,那是与民争利,不可为。
但是国库没钱了呀,我自己想办法赚点零花钱……
那也不行,反正就是不行。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确是好事,但是国家大事上,真的没有那么清楚。
譬如我国外交上,一向都是做得多,说的少。
看上去就外交部发表发表抗议,实际上在某地区丢海星,丢水草,前脚你挖空走后脚我去丢泥巴,这些事,咳。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