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达到长时间的这个温度,但是可以通过投入易燃物体达到瞬时温度。
这也是冶炼神话中为何屡屡出现以身祭剑的原因,因为人类的脂肪、骨骼、内脏在投入窑火之后可以将温度瞬间抬高,但是等到了后期,在冶炼过程中的染料由木材、炭转化为了煤,丢入牲并无更多的效果,这种冶炼方式才被放弃。
而同时,此时的冶炼方式多半也是将铁烧到发红的程度,然后通过捶打成型,发红的温度约在七百至八百度左右,寻常的高炉便可达到这个温度。
在三国时候,夏安然推广使用的是灌钢法和本身已经发展成熟的炒钢法。
灌钢法的原理是生铁相容,各取索取,但这一切都是在火焰温度达不到的情况下的不得已而为之,所花费的时间并不少。
等到了宋代,宋窑的高耐温让夏安然生出了再试一下的念头。
但在这之前,他还是要从制造耐火砖起步,这一次的耐火砖可不是东汉时候只需要耐火炕温度的耐火砖,而是能够耐住长时间一千五百度以上温度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温砖,
……这当然没有那么容易造,在没有科学仪器的世界里只有一次次的实验和调整物料的比重,毕竟高温窑这个东西一旦耐火砖撑不住,往好的说裂开缝隙,往坏的说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