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前几次科考的时候,也因为荐卷无门,屡试不中,几年前,受到海家老大人,也就是海文礼的父亲赏识,自己才得以在汴京扬名,自己所著的《论衡》《权书》才被世人所知,到了去年,海老大人虽然告老还乡,但又有海文礼为自己两个儿子扬名,要不然,自家这儿子,说考不中那肯定不会,但状元头衔,估计就落不到他头上了,就这样,也是因是苏洵放弃了科举,为两个儿子让路。
官场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儿子不能越过父亲,为了儿子能够更进一步,苏洵才放弃了去年的科考,毕竟自己都快五十了,又能做几年官,两个儿子一个二十一,一个十九,前途无量,包括官家招他进京到舍人院考试,苏洵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顾虑,所以才称病不愿意前往。
“伯常兄说的是,要真是为了一点点名声或者润笔费,我还不如答应官家入仕,为国著书,不比你那个小小的《明月集》靠谱。”
盛长槐这才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紧给两位师兄道歉,海文礼和苏洵这才脸色好了一些,苏洵家里虽然不像海家,但也不算贫寒人家,毕竟他的父亲苏序好歹也算官员,自然非普通人家能比。
看到气氛有些尴尬,苏轼感激盛长槐两次为他解围,投桃报李,又使用出话题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