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等夸奖理由,将录取的四十名新鲜血液塞入朝堂,其中就包括陈平之。
这一次科举最终敲定的人选,有一半都是世家子弟,他们在学识上的优越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但就第一次科举的情况来看,往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涌入朝堂,这是一个信号,一个给予寒门发起冲锋的信号。
霍家,霍晏也参与了科举,可惜第二轮就被刷下来。
为此霍姨母在家中长吁短叹,揪着帕子:“我儿何时能有出息?好好的世家子弟,倒不如那寒门能入朝为官,这是什么世道。”
彩霞在旁劝慰:“少爷将来自有大展宏图的机会。”
霍姨母对此已经不抱希望,她想的是另一桩事,问:“你家小姐也回来了,你可有帮着说一说?”
彩霞有些为难:“肯定是提了,但是小姐也说了,是头一次办科举,各方眼睛都盯着呢,谁敢伸手搅乱公平,那就是落下话柄,要挨收拾的。”
霍姨母道:“谁说要走的是科举路线?如今科举是推行起来,但也没说废除了世家推人。让三皇子出面推荐一下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