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盘桓半日,同族婶们说说话。
别小瞧这些唠嗑,能知道的消息可多了。回家姜常喜那都是要做笔记的。
先生都说,就没有见过自家女弟子这般的。说好听了那是心细如发,说不好听了,教城府颇深,工于心计。
姜常喜对此不以为然,能有点心眼,总比缺心眼好吧。
人家常乐则直接就说出来:“我家小娘子不缺心眼。”意思就是很好呗。
先生能说什么呀?
中午带着常乐回府,偶尔的时候郑金豆同学要回去的稍微晚一些。
那样的情况姜常喜从来不怕麻烦,总是绕路去郑家同金豆奶奶说上一声。
别看就这点小事,让村里人对周大奶奶的印象特别的好。
当初郑金豆做了常乐的玩伴,村里多少人背地里说闲话,说郑家把孙子给周家送去当奴才的。
郑老太太心里怕是也是这么想的,心说,好歹是良籍,他们没有卖身。只要能读书,她就认了。
结果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周大奶奶那是把他们家金豆当作常乐的同窗再走动。
做出来的事情更是贴心。
郑老太太问过孙子,是不是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