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涛先拿起金条看了看,都是民国中央造币厂的十两金条,现在市场价值大概二十来万的样子,箱子里一共有五根同样的金条,价值一百多万。
金条放回去,他把铜镜拿到手中打量起来。
这是一面典型的南宋时期的铜镜,铜质一般,但铜镜的做工等方面相当的精湛,应该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在当时应该也不是普通人能够使用的。
可能大家觉得奇怪,既然不是普通人能够使用的,为什么铜镜一般呢?
事实上,宋辽金时期铜器生产管理很严,铜主要用来铸造货币,而铜镜、佛像等铜制品的制作受到一定限制。如铜镜限制越境流通,铜镜生产须经当地管理机构的检查和登记,在边缘上刻上某地官匠验讫的阴文刻铭,才准许在所限地域买卖,所以这一时期铜镜多有边刻款。
而且宋代铸造铜镜的材质已经出现明显变化,其化学构成成分由汉唐时期的高锡青铜演变为高铅青铜,即含锡量降低,含铅、锌量增加,故宋代铜镜多为黄铜质地,黄中闪红色,胎薄质软,且韧性增加,宁弯不断,与汉唐铜镜的厚重大气、宁断不弯、易碎残断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这面铜镜铜质不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况。
就目前的情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