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人投降,同时来面见赵无恤,请求减少杀戮。
至于祝鮀,他目睹了卫侯元的死,一直和津涓守着这位亡国之君的尸体,等赵无恤过去时,整理衣冠,有理有据地陈述,请赵无恤给卫侯一个体面的葬礼。
无恤请他节哀,同时摇头道:“子鱼大夫,这葬礼自然有卫国的新君主持,与我有何关系?”
“蒯聩不仁,恐怕难以尽孝,也难以继承卫国社稷。将军之志路人皆知,就是吞卫而亡鲁,并泗上诸侯,若想得卫国人心,除了善待卫人外,就得好好送先君最后一程……”
祝鮀此言唬了赵无恤一下,猜测?还是他真的看出来了?
这祝鮀的口才他早有耳闻,此人以能言善辩受到卫侯元重用,是卫国的行人,曾一度是子贡的标杆。
他最著名的事迹是九年前的召陵之会,当时晋、宋、鲁、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的国君,加上齐卿国夏,以及主持盟会的天子之卿刘文公,共计19国代表,在召陵集会谋伐楚。
会上范鞅和中行寅为了拉拢蔡国,便把盟书上蔡国的排位列到了卫国之上。卫国在诸侯里实力偏弱,以往遇到这种欺辱只能忍。可祝鮀却不干了,他引经据典,先把蔡国行人驳得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