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继任者。
中华之大,治下总共有多少个部族很难说,但绝对不止百余个。有资格被召集到这里的,都是受正式册封、已缔结盟约的伯君或属君。侯冈来了,原九黎的五位大巫公也来了。禄终并没有到场,来的是他的长子昆吾,禄终早在与帝江决斗之前就已将伯君之位传给了昆吾。
简单介绍一番中华帝国的治理方式,天子与各部定盟共治天下,偏远之地另有众属国。辖境内有很多城廓,城廓中任命了各级官员,但这些官员基本上都由当地大部族子弟担任。各部族首领俗称君首,受天子正式册封定立盟约之后方可称伯君。
千年之后,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区分,但如今尚不是这种制度,受册封的部族君首皆称伯君。伯君亦有一至五等,类似于巴国的爵位。伯君出身于什么部族,就决定了其等级,比如侯冈氏是三等,而相邻的济丘氏是五等。
这种等级通常是世袭的,比如侯冈之后的下一位伯君,仍是三等。还有一种情况通常不能世袭,比如侯冈因为国立有大功,受册封时被特意擢升为二等伯君,这是属于他个人的地位,待其子孙继位,则仍然是三等伯君。
此时的伯君,也和后世的诸侯概念也有所区别,相当于天下各部共认的大部族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