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分子”,就像过去的乡间的童生、秀才。
也就是这群本来应该在乡村中发挥作用的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他们却不再适应农村,或者适应身份的变化——从学生再次变成农夫。所以,他们便像蔡元培所的那样,像过去的秀才一般,伸手不拿二两。
“他们既不能帮助家人干活,又不屑于此,甚至,他们同样不屑于进城务工,于他们看来,即便是进入工厂也是辱没了他们……”
蔡元培的话语让唐浩然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另一个时空另一位教育家对农村教育的那一番震耳欲聋的警言。
“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书呆子。”
最终,这种书呆子会变成什么呢?
这些“书呆子”中的大部分,沦为了“新秀才”,至于其中少数考入师范接受免费教育的精英们,他们又会走向什么道路呢?
这些人大多来自贫寒家庭,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乡村青少年中的佼佼者,通过激烈竞争的入学考试就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使这一批人有优越感。同时他们也有不平感,因为在他们看来考入师范本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