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或者相邻相亲的份上而“网开一面”,直接给他来一句:“所有的工程都采取招标形式,钱不是问题,只要队伍的素质和质量过硬就行。”
如果这些话落在旁人的耳朵,素质是什么?是钱吗?能吃吗?工人只要能干活不就行了?质量就更好说了,做的那么好又不是防地震防天灾**,能过得去就行。
这却是梓箐唯一的指标,其实她并不想跟王大明的关系闹僵,既然对方要把话说开,自己也把话说清楚:第一次跟王大明拉起的这支包工队伍合作也是看在吴大英的份上,是还人情。先前吴大英生怕自己找不到工作所以到处去求人拉关系,一个寡妇,虽然后来大家也都没怎么拿这个说事,可是改革开放后,各家各户都成了万元户,还真没把夏老三家的那点能耐放在眼里,所以吴大英在外面碰了不少壁,最后只有王成的儿子王大明松口愿意帮一把。虽然梓箐并没有顺吴大英的意去王大明包工队伍当管账的,但是她承这份情。
人情还清了,那自然就公事公办。
梓箐考了驾照,买了车,给家里和工厂管事者每个人都配了手机,如此才联络方便。
工厂的摊子扯起来了,可是原材料采购,加工,到最后的配方成品,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安排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