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正是在王绿亭此人的提议下,凉陵幽三州总计二十余座书院,在三位文坛领袖的牵头下,每月评出三份不限体裁的“魁文”,夺魁者,直接在北凉道获得官身,这里头有件有意思的事情,凉州负责审文的文豪,不是别人,是那位写出《头场雪》的王初冬。不过真正交到徐凤年手上的文章,更多是那些言辞尖刻针砭时政的“弃文”,虽然很多行文立意有失偏颇,甚至大逆不道,可这些书生却悄悄在梧桐院档案挂了名,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许多被他们丢入废纸篓的愤懑之作,那些皱巴巴的文稿,会在几天后出现在清凉山梧桐院的书桌上。
徐凤年临时居住的那栋茅屋,夜间几乎灯火不熄。
一个风雨飘摇雷电交加的深夜,徐凤年看完所有送来的北凉谍报和离阳邸报后,单独挑出三份,摊在桌上。一份来自边境都护府所在的怀阳关,是褚禄山的亲笔,都说字如其人,可褚禄山的字却极为秀气温婉,简直就是女子字迹,实在无法跟他的臃肿体型挂钩。密信上汇报了流州流民充军的大致进程,在北凉道放松边禁后,流民入境出现过一波高峰,一月内过境人数达到四千人,不过选择进入北凉军的寥寥无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是等到他徐凤年这个北凉王干掉王仙芝后的消息传出,在新任流州刺史杨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