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许多俄军士兵只能用捆绑了刺刀的棍棒当武器,在炮火下用徒手去拆除对方的带刺铁丝网。在一战前期,当腐朽的俄军上层,侥幸没有犯什么明显错误时,俄军下层的忠勇便得以发挥出来,使得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节节败退;仅科韦尔-伦贝格一战,便俘虏奥匈二十万人;战线推进到加利西亚和喀尔巴阡山口。
俄军当时既无力也无心在西线打下去。但转头对付革命还是绰绰有余的。颇有点我们中国人说的“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味道。比如在一九零五年的革命时,原本笨重迟缓的俄军,变得异常敏捷。也许是因为“内战”靠近自己的铁路网,军队的集结相对比较方便吧。尼古拉二世调兵遣将,在电讯系统和铁路系统的帮助下,军队从一地赶往另一地,全军协调一致,调动灵活,执行命令坚决,革命被迅速扑灭,其高效率连西欧的报纸都为之惊讶。
对沙皇的爱的培养,是俄军的传统。这从军校的起名上就可一窥端倪:尼古拉近卫军学校,尼古拉炮兵学校,亚历山大第一军校,亚历山大武备中学等等……对“沙皇,祖国和正教”的爱,是从年轻人一进入士官学校大门起,就开始反复灌输的。比如:在由列弗尔特(彼得大帝重臣)建造的莫斯科亚历山大士官学校内,专门在“国王大厅”悬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