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总有一些人,是选择与别不同的方式。
这些人才学过人、品行高洁,深得乡里同侪的敬佩,在一地乃至国朝都深享盛誉,但这些人没有出仕为官,也没有归隐深山,而是兴办书院、教化弟子、著书立说。
这些人虽则没有为官,但他们所教导的一批批子弟都陆续出仕,所谓天地君亲师,实际上他们对国朝的影响在日益增大。
江南道因文道兴盛,故而这样的人最多,当地是书院林立,大儒众多。
朝廷有见于此,曾下过征辟令,可是这些大儒却拒而不受,朝廷也无可奈何。
永昭帝一直想这些大儒能够出仕为官,这不仅是考虑到这些书院、大儒的影响,更考虑到天家的尊严。
如今大安承平,隔壁大雍孱弱,能彰显帝王仁德的,也唯有这些受人敬仰的大儒出仕了。
只是,这些大儒既不受征辟,永昭帝也不能用什么手段来强迫他们。
这样的情况,哪怕汪印不在京兆,也知之甚详,对帝王之心,更是体察甚深。
他相信这个理由,必定能戳中皇上的心。
果然,听到汪印的说辞后,永昭帝眼中飞快地闪过一丝喜意,面上却不显,只说道:“此事,朕考虑考虑,如今缇事厂可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