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放个虚热闹,屁事不顶,清朝后来歧视火枪,固然有稳固自己统治,宣扬骑射无敌童话的用意,但实际上也是明朝的火器太不顶事,给清军一个极为恶劣的固有印象的原故。
    浮山铳,炸膛的几率是极低了,一百支里头是有四五支的样子。
    而且是在高强度训练,每天每人要开几十次枪的前提下才有这个炸膛率。
    要是和明军一样,平时不放枪,战时放两枪,一万支里头也不会有五支炸膛的。
    不过张守仁还是想把火铳手的训练弄的更扎实一些,既然要扎实就不能心疼钱,火药硝石是每天都在买,和粮食一样,都是用船来装,每天都在古城集和方家集一带卸货,然后由车队从大路送过来。
    辽东,蓟镇,这些火药储备多的地方,他可是买遍了。
    现在已经托到郑家的船队,开始到琉球去买了。
    那里有火山,硫磺硝石什么的,要买多少有多少,用海船运过来,直接到浮山港卸货。
    这样的使用率,炸膛是不可避免了,这也些许影响到了火铳手们的情绪。
    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炸膛是在别人手中,还是在自己手里。
    这个问题,只能留待这一次大战之后再说,现在更改型号,再改进设计,无论如何也是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