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百的重量了,以当时实木为轮的大车来说,实在是已经拉的不少。
    整个车队,拉的盐大约是三四十石,大约是济南城东四分之一居民一天的消耗量。
    实在是不多,但车队经过城门,向着城东一条盐行林立的大街行进时,还是引发了足够多的注意。
    向来只有淮盐能入济南!
    从来都是打运河直入济南,从南城方向铺满全城的大大小小的商行,最终到杂货小店,然后到每家每户的灶台之上。除了淮盐之外,也就是西边会过来一些井盐,细白如雪的青盐是上等人家用来涮牙清洁所用,一小罐子可能就是几两银子的高价,就算是有钱人家也只是拿来洁齿,断然舍不得用来当食盐。
    打从青州方向过来运盐的车队,这在济南自是十分罕见,然而,这些天来,济南城民也是见着不止一回了。
    卖盐的商行是心思各异,用复杂的眼神打量着这车队行进的方向,但不少百姓,却是满怀欣喜。
    “浮山盐又来了!”
    “当家的,赶紧把盐罐子拿来,再拿些钱来,这一次不赶紧去买,又要等好几天。”
    “快快,买盐了,浮山盐到了!”
    和浮山营响亮的名声相比,浮山盐的名头也是在济南城中渐渐打响。利丰行先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