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的库房。
这样做法初衷是不扰民,当然实际效果是加倍的扰民。后来实行条鞭法,虽然户部仍然不能统收统支,各地仍然自行其事,但好歹是把粮食改成了折色,也就是白银征收,其中还包括一些力役杂收,无形之中,算是帮农民减低了负担。
在实行之初,效果可能是如此,但国朝的东西,一旦是吏治不清时,一切就会走了样子。
到明末时,粮商在夏税前青黄不接时故意抬高粮价,多赚利益,使农民不得不典当家财,勉强维生。等夏粮下来到了交税的时候,粮商再故意贬低粮价,使急着交税需要现银的农民又得多受一茬罪,把粮食三文不当两文的卖出去,在被朝廷剥削之前,先得被大商人们剥一层皮去。
这些粮商和官府都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实力雄厚,农民被剥削也没有办法,加上驿传和杂派等额外的加征,一到收赋税的时候百姓被迫流亡的事情极多,这也算本朝一大特色了。
其实这事儿就是一个常平仓的事情,青黄不接时放粮,收夏粮时官府以平价收粮,一收一支,百姓就减少了很多损失……可惜的是,□□不愿为,清官想为也无计可施。
这又是拜明太祖的制度所赐,地方上根本没有什么办公经费,也不可能有少则几千两多则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