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量大得叫人发指。
另外,就是污水中的酚类污染物浓度也得刻意不断摸索变化,从0.001mg/L到100mg/L。
光化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当你没能找到最合适的点位时,不断微调参数可能都感受不出明显的变化。
可一旦琢磨到了那临界点,便很有可能让整个反应的效果瞬间突变。
以部分有机溶剂的沸点为例,温度一直达不到沸点,哪怕加热器一直在升温,烧瓶中的溶剂却始终不曾见着半点变化,看起来就像冻住了一般。
可一旦达到临界点,溶剂迅速的便沸腾开来。
研究光触媒的催化效果比这原理复杂得多,但道理却是异曲同工。
卓静思的整个研究项目,便由无数个随机的参数变化组合而成,不同的光触媒材料配比不断调整,从33:33:33,再到98:1:1;触媒材料投加质量不断变化,从每一升污水投加一毫克直到数克;含酚废水的污染浓度从低浓到中浓再到高浓;吸收光波长从红外线换到紫外线,波长一纳米一纳米的变化。
其中难度,并不输给当年的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尝试的六千余种材料。
现代科研,尤其是这种接近基础学科的科研,一向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