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人心,显示新朝的宽容气度,二来也是总结旧朝的得失,做为新朝的借鉴,因此修史的提案,能够在国会顺利通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尽管后世的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官方所修国史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在修史记录这一点上,中国远远超过了西方,因为欧州一直都陷入分裂和战乱中,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都被教会所把持着,因此在近代以前,欧州一直都没有系统的修史工作。
不过修史是一件庞大而纟统的工程,少说也要几十年的时间,在另一时空里,清廷所篆修的《明史》就是从顺治二年(1645年)就开始立项收集资料,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才正式开始进行篆修,到雍正元年(1723年)完成初稿为止,后来又经过了三次修改,一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正式完稿,前后一共花费了九十四年的时间。
当然提出修《明史》提案的官员,也并非是完全出于新朝修旧朝史的惯例,而是因为修史不反花费的时间长,而往往都要汇集大批的知名学者参与,包括一些旧朝的遗老遗少,都会秉持着保存旧朝真实史迹的目的,参与其中来,在另一时空里,清廷修《明史》其间,虽然黄宗羲、顾炎武等知名学者仍然坚持不肯与清廷合作,但并没有反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