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的第一感觉。
那么张九龄向自己示弱,会不会是一招缓兵之计呢?因为张九龄在诗中将自己比为鹰隼,看似恭维,内里是否为阴毒的咒骂呢?李林甫始终以为,这些文学之士自幼就熟谙字词的比兴之意,他们骂人可以不吐脏字,吃人也可以不吐骨头。
目标明确且简明扼要,如此更加贴近于现实且易于操作,这就是李林甫的思维方法和行事方式。张九龄等人的思维往往偏离现实,且游移于圣贤道理与幻想之间,行事时又拖泥带水,因而两者的差异很大。
张九龄写作此诗实为大错,其诗中唯一可取之处即是将李林甫比作鹰隼,如此比喻还算恰切。李林甫此时鹰隼似的目光,正炯炯地觑准一件事情的动态发展,他相信,这件事情能够此时出现,实为天赐良机。
这件事,李林甫已关注数月了。
事情其实很寻常:蔚州刺史王元琰数月前被人告发任内贪赃,李隆基先昭示御史台前去蔚州核其状,御史台覆奏其贪赃大致属实。因为王元琰系三品大员,此案例由大理寺、御史台及刑部三司会审,大理寺派人前去将王元琰捉拿回京,然后下至狱中,三司此后按序审理。
张九龄向来痛恨依势贪赃之人,王元琰既有贪赃凭据,那是应当严惩的,其署理有关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