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如此,整个甲午议和谈判清廷代表几乎毫无秘密可言,慈禧交给李鸿章的议和底线全部让日本人得知。在随后的几天里,日本人非常精准的把握议和条件,让清廷失去了所有回旋余地。
纵然此时中国代表并不清楚日本的底线是什么,但是按照外交部分析和元首特别交代,有一些必要条件是必须达成。台湾只是其中之一,其余的则是在第一次议和谈判的基础上加以扩大。而问题就是扩大多少倍!
这一场的谈判会议上并没有进行多少新条件的讨论,仅仅是先确定第一次议和谈判的框架。中方代表换了一种方式来交涉,将议和分化为几个大块,其一是赔款,其二是割地,其三军事限制,其四是通商特权。
从框架上来看,这确实是一份正常的议和内容。虽然甲午战争时日本没有严格限制中国军事发展,但那是因为当时日本获得了朝鲜特权,不允许中国在朝鲜驻兵。这在当时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军事限制。
日方代表象征性的争取了一番,尝试能够先发制人在大框架上减少压力,可毕竟这只是一份框架,还没有任何实质的条文内容。最终象征性的争取变得毫无意义,只能确定了这一份议和协议的步骤。
中午休息了几个小时,中日双方都需要时间来考虑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