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分歧,还在东北及中国国内特权问题上,中日频繁爆发冲突。随着时间步入了1918年,中日两国矛盾又有爆发的趋势。导火索就是1914年底中日山东冲突之后签订的《中日停战协议》。
根据《中日停战协议》,新生的中华民国承认日本在华特权,承认庚子赔款,只是庚子赔款将延迟三年,于1918年初按照6%的利息全额移交三年需支付之数额。
当时李汉之所以默许外交部在这份屈辱协议上签字,主要还是因为民国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虽然在山东击败了日本,但是并没有与日本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实力。而且欧战在即,国内也尚未实现统一,南方割据势力众多等等。于是才有了当时的签字。
只是时局瞬息万变,短短三年的时间,民国在远东正面击败了俄国数十万军队。工业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所有投资悉数到位,除了造船业远远不可敌外,中国已经建设拥有了一份不差于日本多少的军事重工业。经济上,在过去的三年多的欧战中,民国持续从欧美分享到了超过15亿华元的战争收益,虽然看上去比日本的23日日元要差不少,但如果算上战前中国投资的一些美国公司的股票,加上发现的一些美元假钞跟走私的毒品等,收益可能还要再翻一倍有余,已经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