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陈燮总算是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入手点,明朝的字画。其中出产量较大的自然是董其昌和唐寅,这俩似乎都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嗯,就他们俩了!拿到现代来,估计也不会太引人注目,两人的传世作品都不少。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陈燮的心思又开始盘算,往明朝贩运点啥才好。药品什么的需要补充一些,毕竟上次去带的不多,这一次可以多带一点,先把回春堂的字号彻底的竖起来。再一个就是盐,陈燮在明朝最痛苦的就是盐,不管什么盐,都有点苦涩。这是工艺落后造成的。不过上网一查,盐是国家专卖啊。这个太讨厌了,总不能自己去盐业公司买几百吨盐带着走吧?一次买这么多盐,人家能不起疑心么。
山东靠海,不如直接开个盐场。去超市买了十几袋子盐作为样品之后,陈燮出门奔着机场就去了。山东就有个鲁北盐场,网上下载晒盐技术资料不难,但还是要实地去看看是怎么操作的才好。
花了十天的时间,陈燮总算是对晒盐有一个基本认识了。但是这个认识是让陈燮绝望的认识,因为在明朝根本就无法制出现代社会食用盐。食用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入多种化学物质,最坑爹的是稀盐酸溶液,这个在明朝上哪去弄?从现代社会带过去,你怎么跟明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