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厂的最初应用范围,就是制作能够去太空中航行的宇宙飞船。
因此,在导入驱逐舰的设计图后,船厂内置的系统根本没有半点反应,只给出了该去哪里放置的示意图。
好在,尽管模块科技突飞猛进,对于最初的机械装置也没有抛弃。
操控着略微古老的手柄,也能选择抓取钢板,将其放置在图纸标注的合适地方。
如果船厂的显示器上,这块放置的钢板是红色的,那就代表着没有放置正确,反之,这就是放置成功。
在别人眼里,刚一到早上,苏摩就手脚飞快,刷刷的放好了二十多米,将昨日的制造的钢板全部放了下去。
但直到中午吃饭时,忙活的腰酸背痛的苏摩,也才只改掉了一半的错误,勉强完成了十五块钢板的位置角度。
操控着造船厂专用的焊接手臂,在将这十五块连接起来后,总算是完成了船头底五分之一的制作。
地球上,在制造一艘合格的军舰时,步骤也是大体相同。
首先是裁纸,专业术语“下料”,裁切出合格的钢板来完成初步制作。
第二步便是折纸,工业上通过专业的锻压机把刚才加工成想要的样子,连角度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