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葬过程:
古人将人死时叫做“属纩(kuàng)”(礼记·丧大记)。属是放置的意思,纩是新絮。新絮很轻。据说古人把新絮放在临终的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
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复”,意思是招唤死者的灵魂回复到身体。复而不醒,然后办理丧事。
古人死后,要给他沐浴。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
死后有“敛”(殓)的仪式。有小敛,有大敛。小敛是给尸体里上衣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敛时死人口里须饭含,饭是把米放在死者口里。含又写作琀,是把玉放在死者口里。
入殓后,停丧待葬叫做“殡”。
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绋是拉柩车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实际上只有形式。后来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的两旁拉两根带子,那就是执绋的遗制。送葬的时候扶柩的人们还要唱挽歌。
之后便是下葬。
【相关】
潘岳《悼亡诗》; 纳兰性德《沁园春》
九、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生命的苦短
导读: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