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顶级的国际会议又不一样了,期间发表的论文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惜“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大会”并非是顶级的国际会议,虽然在8年代,它的调调在中国还是很高的,杨锐也觉得没必要将研究一股脑的都拿出来。
一个项目做几年时间是很常见得,像是钾离子通道的相关项目,随便扯一个出来,都能骗两三年的经费,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项目组难道就一篇论文都不写了o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项目组要是一篇论文都不写,明年的经费都找不到,更别说把项目继续做下去。
别说是8年代了,早在70年代乃至6年代,科学界就不得不变的浮夸了。
能发表三篇论文的项目绝不发表两篇,能拆开发表的论文绝不合并……
杨锐从3年后回来,这种习惯更是根深蒂固,将本来就是三个部分的项目写成三篇论文算得了什么,把本来是一个部分的项目拆成三篇论文的事情他都做过。
同样的事情,走在科学前沿的欧美学者也做的很顺手,最快看完杨锐论文的学者其实也就是抱怨两句,见杨锐如此回答,也只能咂咂嘴,道:“这两部联系的非常紧密,这是一个很好地场合,你应该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