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捅窗户纸,问题不在于力道有多大,而在于方向和距离。
大部分的实验室负责人,对于论文的指导都是仅止于猜想的,养着大群实验狗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实现猜想,有时候是精巧的方法,有时候就只能愚笨的试错了。
不过,杨锐做过一茬钾通道的项目,再指导就很容易了,虽然不至于像是学校的化学老师指导学生做标准实验那样容易,但比遛狗也难不到哪里去。
而杨锐这样的回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少人都露出满意的神情。
杨锐的回答,说明这个学生的脑子是清楚的,不光智商清楚,情商也是清楚的。
对于不熟悉杨锐的教授和副教授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杨锐能够坐在这里的唯一原因,就是有一篇《cell》,他要是脱离了钾通道,脱离了自己第一次的成绩,完全的重起炉灶,那就是无根之萍了,没有几个人会与他共建实验室。
到目前为止,在场诸人考虑的其实都是共建实验室,而且往往将杨锐放在此位上。
就大家看来,这已经是极好的待遇了。
至于蔡教授说的独立实验室,更像是一张画饼,杨锐要拿到它的难度,远远比共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