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个字,一封信下来,很可能都没有144个字。
而这些信件,聊天的有,问候的有,谈工作的也有,但大部分都是聊天的。
杨锐也是习惯了写短信,他左边放着信,右边放着信纸,一边看,一边就回信,信写好了,装进信封,封口后,再将回信与寄过来的信用橡皮筋一绑,自然有科研狗之后帮忙填写回信地址,贴邮票并寄送,比收发手机短信的步骤也麻烦不到哪里去。
当然,前提是有科研狗帮忙。
十几封国内信件下面,另有四封国外的信件,自从杨锐参加了“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之后,就有认识的专家教授寄来交流信,等他发表了《cell》以后,更有不认识的外国人寄信过来。
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自然要把联系方式刊登在《cell》上,对生物科学界来说,重量级的论文,也就等于是黄金广告位了。
杨锐不急不缓的拆信,回信。
这就像是后世的研究员要每天写电子邮件一样,看信和回信从来都是研究者工作的一部分。
这种工作方式,可以前推两三百年。高斯的许多著名发现与成果,甚至都是后世学者从他的信件里刨出来的。
同样在唐集中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