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室里工作的助教和讲师都羡慕的看着杨锐用英文写信,这是大家争着抢着参加国际会议的原因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名外国笔友或许是很酷的事,对学者来说,有一名外国学者交流心得,那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与促进。
“咦。”拆开最后一封信,杨锐却是有些惊讶。
“有好事?”实验室里的头犬谭助教溜达了过来。
“《jmc》想让我看一篇论文。”杨锐没有回答好坏。
谭助教“咝”的一声,倒吸一口凉气:“是你发表了论文的《jmc》?”
“对的。”
“《jmc》邀请你做审稿人?”实验室里的二把手范讲师也被吸引了过来。
杨锐依旧点头,道:“他们也是同行评审的机制。”
杨锐以前就做过《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的审稿人,也很是审过几篇论文。不过,钾通道的科研竞赛开始以后,杨锐就没时间审稿了,接连拒绝了几篇。
当然,《jmc》这个级别的稿子,杨锐还没有审过。
尽管国外期刊对审稿人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毕竟是一件义务工作,且有两三个人同时进行,但是,他们对审稿人最起码的资格审查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