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语言不胜枚举。
归根结底,越是资源充沛的时期,研究员的价值就越是显著。
到二三十年后,一名院士级的研究员,只要做的不是非常靡费的项目,每年几千万基本都是够用的,而几千万元,对于二本以上的学校,根本就不算是钱。若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省份的话,差不多的学校,都能拿出几亿元的经费来。
但是,有几个学校能找得到十名院士来做实验室?
如果能找到10名院士,配齐辅助研究人员的话,再烂的学校,都能两年扩招,三年扩建,五年211,七年985,十年就能冲上世界高校排行榜。
轰轰烈烈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归根结底都是国内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不够用,再从国外引进。如施一公这样的普林斯顿终身教授,拿到的条件足以重建一所二本大学绰绰有余。
即使在80年代,资源紧缺,经费紧缺,可相对应的,高水平的研究员其实更紧缺。
像是杨锐这样的学者,就是被关掉一个实验室,终究也能找地方再搞一个实验室的,京城不行就到外省,外省不行就到国外。
大家支持杨锐去射“野猪”,更多的还是一种群体意识,就像是工人罢工一样,是为了更广泛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