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人就能做得,但在领导眼里,一两个人做的项目,又怎么能显得出重视来,好不容易想出来的项目,又怎么能替换呢。
北大的招牌更是不容忽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陶学林做的都是“大项目”。
有一段时间,陶学林是沮丧的,事实上,有一段时间,很多学术精英都是沮丧的,总觉得自己浪费了光阴,浪费了天赋……
然而,经验永远都是不会浪费的。
陶学林尽管做了许多没用的大项目,可是,大项目的经验,终究是保存了下来。
在离子通道实验室,他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是管理牛视紫红质蛋白的生产。
如何生产是苏先凯的工作,在初期的时候,他是一边尝试各种方式一边进行生产的。
随着实验进度的提升,苏先凯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就像是杨锐当年做辅酶q10的生产方式一样,苏先凯要做的研究,其实也是慢慢的偏向了生产方式的研究,而且,当他研究的面越来越广的时候,牛视紫红质蛋白其实也就变的和辅酶q10一样,可以分工协作,进入专业化的生产状态了。
生物制药在80年代其实都是实验室生产的模式,包括杨锐建立的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