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了,就是中国国内的科研成果的评比,2015年的最佳物理成果是什么,2005年的呢,1995年的呢?
由人组成的委员会,本身就充满了各种的不确定性。门捷列夫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堪称诺奖级的震惊,元素周期表这种神一般的发现,难道还不值得一个诺贝尔奖吗?
但是,由于他与瑞典科学家阿累尼乌斯的瓜葛,其与诺奖失之交臂。令人钦佩的物理学家波尔同志其实也做过类似的事,他是丹麦人,当年的丹麦瑞典和挪威一脉相承,加上波尔本身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使得他拖延了好几位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之所以是拖延,是因为这几位物理学家的运气比较好,在得到诺奖之前至死不渝的活着,终于熬过了波尔。
门捷列夫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他很早就离开了人世,也就没有获得诺奖的可能了。
杨锐相信自己是能够获得诺奖的,不管是pcr,还是g蛋白偶联受体,都是有资格获得诺奖的,而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步增高的。
但是,什么时候呢?
成名要趁早,不光适用于娱乐人物,同样适用于科学人物。
有没有诺奖,所能获得的科研资源,简直是千差万别。
更何况,杨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