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听罢,看了看一旁的几株梅花。
冰枝嫩绿,疏影清雅,幽香宜人。
那层层叠叠的白色花瓣,似是用玉琢雪塑,即便是用“冰肌玉骨”这样华丽的辞藻来形容,也显得远远不够。
苏轼喃喃地复述了一次王安石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他赞叹道:“好诗!好诗!”
又问:“王先生可有下半句?”
王安石摇了摇头,坦白道:“一时想不出来。”
他也回问道:“子瞻,你可有灵感?”
“王先生此诗看似简单随意,但寥寥两句,便将这数株白梅的形态展现得惟妙惟肖、晚生才疏学浅,实在想不出下半句。”
苏轼谦虚地答道。
陈慥笑说:“子瞻也是文采风流之人,何不也赋诗一首?”
苏轼想了想,又凝望着那寒梅,忽而灵光一闪,脱口而出道:“寒梅似与春相避,未解无私造物情。”
“好诗!”王安石赞道。
与他纯粹描写景致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同,苏轼这半句诗,是从事理的角度来展现梅花的姿态。
“这半句诗角度新颖独特,某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