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坦丁在关键性的战斗进行前,突然易帜,打出了教廷的旗号,在教廷徒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成为日后的君士坦丁大帝,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廷皇帝。教廷从此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集全罗马帝国境内的300多名主教在尼西亚召开了教廷历史上第一次全教会性的公会议,制定了强制性的统一教条。392年,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教廷为国教,并大肆镇压异教和异端。教廷终于取得了罢黜百家,独尊教堂的地位。
教廷在产生之初并不是一种理论的体系,不是一种哲学,而毋宁说是一种宗.教的实践运动。然而,种种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却促使教廷最终采取了理论的形式,造就出教廷哲学这种独特的理论形态。
最深刻的原因无疑是新生的宗.教自身理论建设的需要。教廷产生之初,既没有统一的经典,也没有统一的组织。虽然教廷接受了犹太教的经典旧约,新约的部分内容,如保罗书信和几部福音,当时已广泛流传,但各地教会对它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公元之初的几个世纪是教廷内部派别林立的世纪。现实要求教廷对自身的教义作出理论的反思,以理论的统一来促进实践的统一,而这种反思当然只能采取哲学的方式。或者换句话说,教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