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希望、前途光明,阴霾、雷电代表困境、痛苦等……
其实不只《英雄儿女》这样,在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前,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基本上都是如此,连谢晋、谢铁骊这些大导演的作品也都如此。这些电影虽然内容不同,但在视听语言上并没有根本区别,缺乏明显的个人风格。
运动期间的电影尤其夸张,特别模式化,正面人物怎么拍,反面人物怎么拍,如何用光,如何给角度,连普通观众都一清二楚。许望秋十分反感运动时期的影片,里面的人物拿腔拿调地说话,表情动作极其做作,甚至动不动就来个戏曲化的“亮相”,简直像是喜剧片。
张然记得正因为如此,在1979年电影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电影的讨论。当时,业界的主流观点是电影应该和戏剧离婚。这些人不仅反戏剧,还反叙事,甚至反文字,让电影尽量减少对白。
这次讨论奠定了第四代导演的美学基础,催生了第五代导演,让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走出古典时期,进入了现代阶段。但同时,也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由于理论界极端反戏剧化、反戏剧冲突,抛弃了中国电影讲故事的传统,导致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不太会讲故事。
这种淡化叙事和反戏剧的影片赢得了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