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青睐,一个个拍手叫好,高呼这就是艺术;但普通观众却难以接受,老子就想好好看个精彩的故事,这都拍的是什么玩意儿,于是,观众纷纷远离这些自以为是的艺术家。比如田壮壮的《猎场札撒》就创作了零拷贝的记录。
这也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电影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许望秋对这股淡化叙事和反戏剧的潮流深恶痛绝,因为这股思潮把电影厂坑惨了,也把中国电影害惨了。作为电影厂子弟,电影系统在90年代的惨状至今历历在目。
许望秋记得关于电影语言的讨论是从北电开始的,1979年初《电影艺术参考资料》第一期发表了北电白景晟老师的文章《丢掉戏剧的拐杖》,引起文艺界的关注;紧张着北电的张暖忻和丈夫李陀,以及其他人纷纷发表文章响应。一场关于电影,关于电影视听语言发展的讨论就此轰轰烈烈的展开。
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陈旧,还停留在古典时期,进行革新是必须的;但视听语言革新就必须淡化叙事和反戏剧吗?显然不是,好莱坞在6,70年代的时候也遇到了革新问题。以科波拉为首的电影小子们革掉了旧好莱坞的命,开创了新好莱坞,但他们没有丢掉好莱坞讲故事的传统。正因为如此,好莱坞才能成长为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