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今年,他的《三重门》出版发行,并迅速成为国内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作品,韩涵也成为了无数青少年的心中偶像,连带着《萌芽》杂志和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无数青少年都试图通过这一平台成为下一个韩涵。
陈倩就曾经做过这样的梦,但是写出来的东西自觉和杂志上刊登的作品差距颇大,没好意思投稿,没曾想陈俞安已经成功的在上面发表文章了。
“我看看,我看看,陈俞安你写了什么文章啊?”陈俞安刚拿出杂志,就有人抢了过去,想先睹为快。
飞快地翻到目录,先看文章名后面的作者,从第一个数到最后一个,也没有发现陈俞安的名字,“不是吧?怎么没有啊?”
“喏,这篇文章,《那些年,我们一起误读的》,应该是这篇吧?咦,作者名写得为什么是杨威利啊?”再看文章目录,倒是发现了一篇疑似陈俞安作品的文章,但是作者的名字却不一样。
“打开看看呗。”迅速翻到正文,一看内容,果然是陈俞安上一节课读的那篇考试作文,细细看来几乎一字不差。
“这是怎么回事儿?”大家伙儿有些懵了,而刚才嘲笑过陈俞安的那些人却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