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记“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 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景泰初年,以大官不充,罢之。而百官及民间用之不改。“
对此头脑酒,傅山是有家传认知与体验的。其六世祖傅天锡曾任临泉王府教授,曾祖傅朝宣还做了宁化王府的女婿和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是嘉靖壬戌科进士,历 官知州、佥事、参议等,父亲傅之谟是位贡生,授徒教书乡里。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傅山对明代官民食俗,感受应必是深切的。故在母亲多病之时,博 而专的傅山能汲古出新,术精如神,以晋地特产,创制名同而脉理近、寓疗于食的养生美味。其母陈氏常饮此汤,高寿八十有四。后来傅山将食方传于清真店,易名 “清和元“,又写“杂割头脑“四字,意为民族失国之恨,又叫人天亮前打着灯笼来吃,取“天不明人欲明“之意,融入一份晋阳文脉、“忠孝“气节。
傅山头脑此后在太原流传下来。晋剧名段《三进士》,说的就是山西人孙氏善做“八珍汤“,被两个当了进士的儿子思念不已,展开一连串戏剧冲突,剧名因此又叫 《八珍汤》。上世纪50年代初,山西有位郭本堂写信给上海研究 《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