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的涌入并开办企业,造成了一股不小的欧风,在这许多的外资企业中,有一些就是欧洲人开办的西餐饭店,如:斯坡耳秃(1930年,苏)、家常午饭(1945,波兰)、松花江(1945,苏)、家常午饭(1947,苏)、旅顺口饭店(1945,德)、阿各老他(1942,苏)、克立时饭馆(1947,希腊)、家庭午餐(1947,苏)、苏联俱乐部饭店(1947,苏)等等。据1937年的调查,仅哈尔滨一市就有西餐馆260多家,大型高级的西餐馆有美国饭店、雅拉饭店、凡达基饭店、金角饭店、马尔斯饭店、紫罗兰等。哈尔滨几乎可以吃遍欧洲各种民族的风味饮食,当然其中影响更大一些的要属俄式大菜了。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的一个明显的历史特征,就是她的开放性,她博大的包容性和巨大的消化能力,她广泛地吸收祖国各地多民族的文化营养,又同样融进国外文化,从而使自身愈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区域文化与时代餐桌
“东北菜”(又称“关东菜”),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餐饮业逐渐流行起来的说法。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餐饮市场和文化市场持续高速发展的需要与区域和行业利益的驱动有力结合,于是区域菜品文化热烈张扬。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