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这种道德渐次下降,道朴渐散,诚信渐失的历程,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从百姓不知有圣君治世的无为自然,到有亲誉之分时所伴生的假仁义,再到智慧出所相随的大伪,说明了大道一降再降。在“大道废,有仁义”这个阶段,其变化速度尚缓。自进入“智慧出,有大伪”阶段,其变甚急,每况愈下,由此可见大道渐失的漫长过程。
圣祖在此反复拟比,是为了寄意后世要返本还朴。并嘱告了返朴良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既是治世的大纲,也是修真的关要。治国者能以此修己,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才是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利之极。道散而生非,伪胜反贵道。降者道之微,反者衰之极。道未散之时,仁义潜于道中。大道既废,才有仁义之名。六亲不和,才提倡孝慈。国家昏乱,才出现忠臣。这就是“反而贵道”之义。也就是现代语言所说的,得到时容易,失去了的,才觉得可惜可贵。正如前人云:“方散,则见其似而忘其全;极衰,荡然无余而贵其似”。世间之理,都遵行“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的规律。
太上在本章所提出的“绝圣弃智”,就是自己不以圣人为标榜,智藏内不显于外,韬光隐晦,不露真相,以免世人以有色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