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处在尘中脱尘,极易受后天污染,往往以“我识”、“我见”作为判断一切事理的标准,把长期形成的知识经验当作真理。于是随相转念,唯识是心,以自我为中心,分割了大我与小我、真我与假我的合一。于是三毒五蕴因之而生,后天干扰遂之而起,难以跨入先天大门。佛云:“见无所见是为正见”,“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故修者必须放下后天识心、欲心,以道心换人心,以佛性制识心。“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其意即此也。
所谓“绝学无忧”,就是佛家所说的“扫三心、飞四相”。儒家的“格物致知”。道家的“清心寡欲”。“绝学无忧”真正做到了,心中自是一片光明,自能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处世应物。若真能如是,则人欲尽而天理行,习染一除,物我两空,后天识见一空,则本性可见。“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这就是“绝学无忧”的真义。
【唯之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之于阿,相去几何”,是与人讲话时的两种态度,即今人所说的“是的”。“唯”是指在说话时敬谨顺和,诚恳的应诺声。“阿”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愤怨怠慢、待答不理的逆应声;一种是拍马奉迎,不管事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