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一味迎合讨好对方。这便是“唯”与“阿”的不同之处。两者虽同出于口,同应于人,就其应对的声音而言,差异并不太多,不易分别。但就其音调的高低顺逆、阴阳刚柔所表现出的心态,及其所得到的响应,却有着质性的差别。太上在此所说的道理,并非教人带着尖刻的眼光,去专门挑剔别人的言行举止;而是在于提醒自己,要在日常言行中修习真诚不佞的“唯”,避免虚伪造作或待人冷漠的“阿”。
修道之人,一切道德都应当从小处着手,从反求自己开始。以谦让柔和之声应于人,使人愉悦而结善缘,故“唯”者合道,是取善之本。以献媚之声讨好人,以傲慢忿怒之声应于人,必然遭人反感而结愆(qiān)怨,故“阿”者不合道性,是致恶之根。由此可知,生活中处处遇到的“唯”与“阿”等曲曲小事,皆有其道,皆有善恶。正因为其小,所以往往被人忽视。善之根在“唯”,恶之根在“阿”,唯与阿虽是日常简单的应诺之声,但却反映了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德性修为水平,由此可以检验内道场的中气是否具足。
唯与阿之事虽微,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必须面对的修养课题。去阿立唯,去恶从善,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修真人的风范。“唯”与“阿”全在一念之间,并非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