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称为上京临潢府。上京是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繁华城市,城高二丈,周围27里,由大内(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既有开皇殿、安德殿和五銮殿三大宫殿,还有一些手工业工场、商店和市场,也有国子监、孔子庙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反映了中原汉族文化在草原的深刻影响。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辽将都城迁到新建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中京代替上京成为辽后期百余年的政治中心。在上京、中京两城,当地人口主要是迁自中原的汉族人民。
公元13世纪初,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崛起,建立蒙古汗国。此后,以蒙古草原为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争,统一中国,威震亚洲和欧洲的东部。公元1235年,开始在漠北草原兴建和林城作为都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漠南草原的东南部登上皇帝的宝座,并在此建立开平府,中统四年加号上都,成为蒙古汗国的新首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迁都今北京市,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
和林遗址在今天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上都遗址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两城都是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