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泥浆。
“全体都有,开拔!”
“一营三连,向左转!齐步走!”
沈如松大步跟上前排队伍,在他身后,十个全副武装、枪压实弹的战斗兵紧步跟随,在黯淡太阳注视下,向着老延齐废墟进发。
跑过检阅台,士兵们齐齐仰首右看,向军事首 长:基地司令官与延齐守备团团长致意,两名复兴军上校平视敬礼。
士兵们看着长官,长官望着远方,阴雨恻恻的远方,那个亟待重建的远方。
一夜暴雨,直至清晨才转做中雨,出了短短五公里环基地柏油路便是漫漫泥淖,严整笔直队形很快扭曲拉长,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复兴军,也难以在泥浆中保持最佳队列。
老延齐废墟据此直线距离七十六公里,唯一一条窄轨铁路早已满负荷运行。军火列车不分昼夜开向859前哨基地。从龙山地下军工厂运出成百车皮的弹药军械、卸载于延齐基地堆货场,经辅助兵24小时三班倒,转到窄轨列车以每小时40公里速度运至前线储备。
至于要用窄轨?不与纵横贯铁路线保持一样的轨宽?无他,整个老延齐废墟周围数万平方公里内全是沉降地,重型车辆难以驶入,交战一线维护成本极高,尝试修筑标准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