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就想了一个妥协的,自以为两全其美的法子,让他的长子朱载垕出阁读书,按照太子的制度培养却又不正式册封太子。
后来前朝那些重视祖制的皇室后辈们,就把出阁读书即是承认皇子的太子身份这个制度,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向来喜欢遵循前朝旧制的康熙皇帝和满朝文武当然都不会忘记,让他们的皇太子按例出阁讲学的大事。
毕竟,这对于任何一个官员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实际接触太子殿下的大好机会。身为有抱负志向的文武官员,哪个不想把自己的治国理念送达天听,获得康熙皇帝和太子殿下的关注甚至是认可?太子殿下一旦出阁讲学,他们就有机会大大方方的,光明正大的和太子殿下面对面的探讨各种思想学问。
所以胤礽并没有和康熙皇帝想的一样,自以为没人敢上前来给他讲经说学问。按照他的猜测预估,出阁讲学那天,估计会有很多人踊跃上前问他问题,考校他的学问,并且积极的和他探讨当前大清国的治国思想,以及他个人的处世之道等等。
而他现在担心的,或者说在犹豫的,是他要如何妥善的把握这个“出阁讲学”的度的问题。
因为他的思想和当前人们的思想差别太大了,平时在无逸斋的几位老师面前他都是刻意的压